在這個資訊科技發展迅速的年代,電腦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學生們要用電腦,上班族要用電腦,就連一些好學的長者亦說要學用電腦。根據亞太地區互聯網研究聯盟出版的《亞太區互聯網使用比較報告二○○九》中指出,與其他聯盟成員(中國內地、香港、台灣、韓國、馬來西亞、印度、日本、新加坡、泰國等)比較,澳門的家用電腦滲透率為亞太區之首,達百分之八十七點五,稍高於香港、韓國及台灣。另外,科技發達,互聯網已成為不少澳門人的生活“必需品”,報告指出,澳門網民平均每周上網約十六小時,即每天約兩小時,網絡由下午四時開始繁忙,約晚上十時為高峰期。
在澳門,電腦和互聯網被廣泛使用已是不爭的事實,既然使用率如此高,故此,因使用電腦或互聯網而引伸的犯罪風險亦相對增加;一些與電腦有關的犯罪如入侵他人電腦系統、不當獲取、使用或提供他人電腦數據資料,又或者透過網上教唆他人犯罪等亦隨之而生。
不當進入電腦系統
俗語有話“入屋叫人,入廟拜神”,這是基本的禮貌表現,不過,如果未經他人同意而擅自進入他人的電腦系統,那麼,這就不單是禮貌問題,還會涉及嚴重的電腦犯罪。去年八月生效的《打擊電腦犯罪法》中規定:任何人存有不正當意圖,未經他人許可進入他人的整個或部分電腦系統,便會觸犯“不當進入電腦系統罪”,最高可被判監禁一年;如藉違反保安措施(例如破解密碼或破壞保安裝置)而進入他人的電腦系統,考慮到入侵者主觀犯案的意圖較大,且裝有保安系統的電腦的機主,原本就是期望透過將自己的電腦加密從而避免他人進入,所以,針對刻意違反保安措施而進入他人電腦系統的狀況,入侵者最高更可被判監禁兩年。
正如上述提到,未經他人同意是構成“不當進入電腦系統罪”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所以,對於事前已獲同意而進入他人的電腦系統,例如幫人維修或保養電腦等則不構成犯罪。
不當獲取、使用或提供電腦數據資料
電腦內的資料包羅萬有,有文字和圖片等等,而電腦之所以普及,正正是基於用電腦處理資料既方便又快捷。例如我們可以將拍攝後的照片存入電腦,既可隨時在電腦內欣賞,亦可把照片永久保存,永不脫色。不過,將資料存入電腦有一個弊端,就是資料被複製及外洩的機會亦相當高。
早前,司警局公佈,由去年底至今年十月,共有三宗涉及不當進入電腦系統和不當獲取、使用或提供電腦數據資料的案件。案中的疑犯均為在賭廳或博企內工作,藉工作之便在公司電腦內盜取客戶資料,繼而轉售給其他賭廳、博企或“沓碼”圖利。對於這類存在不正當意圖,未經同意而獲取、使用或向他人提供儲存於電腦系統內(又或儲存於如移動硬盤、外置記憶體等電腦資料儲存載體內)的電腦數據資料的情況,無論是未經同意進入,抑或是正當地進入他人的電腦系統,均構成“不當獲取、使用或提供電腦數據資料罪”,最高可被判處監禁一年;如不當獲取的電腦數據資料涉及個人的私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或性生活的隱私,又或與政治信仰及宗教信仰等有關時,最高更可被判監禁兩年。
公然教唆犯罪
言論自由是我們的基本權利,亦是《基本法》所明確保障。近年,隨著互聯網普及,網上發表言論已是司空見慣,不過在言論自由受保護的情況下,我們亦要確保言論必須在合法的範圍內表達。
二零零八年起至今年初,本澳一名男子便在互聯網討論區散播各種煽動犯罪的言論,包括號召他人於北京奧運聖火在澳傳遞期間搶聖火,以及在雷曼事件期間號召他人放火燒銀行等。雖然剛才提到我們享有言論自由,但上述個案中在網上所發表的言論似乎已超出法律容許的界限,且有關言論更嚴重妨害公共秩序,引起犯罪的潛在危險,所以,按照《刑法典》規定,透過互聯網教唆或煽動他人犯罪(如搶劫、縱火等),即構成“公然教唆犯罪”,最高可被判處監禁三年。
現時,電腦網絡的負面威力彷彿是跟隨炸藥的步伐,想當年化學家諾貝爾發明炸藥的原意只是為開山劈石,但世人卻偏偏利用他的發明將戰爭的破壞力升級,以圖利益。同樣地,發明電腦網絡的原意是希望資訊流通、促進人類溝通、互相拉近距離,所謂前車可鑑,我們這一代人便應將發明電腦網絡的原意發揚光大,積極造福人類,而非利用它的便捷去損害別人,破壞社會秩序,致令自己墜入法網。
註: 本文內容主要參閱澳門《打擊電腦犯罪法》第4、5條及《刑法典》第286條的規定。
(原文刊登於澳門日報2010年11月15日認識澳門法律專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