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話說清明



智慧的長河-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於三月二十五日至四月十四日在東亞運動會體育館公開展出。適逢清明時節展出,真是別具一番意境。《清明上河圖》原作,畫長五百二十八厘米,高二十四點八厘米,作者是北宋畫家張擇端。作者以清明時節為引子,描繪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省開封縣)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全畫可分為三段:首段描寫市郊景色,中段以“上土橋”為中心,繪畫汴河兩岸風光,後段描寫的是市區街道,全卷畫面內容生動豐富,展現北宋全盛時期都城的生活面貌。


清明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時節,為了表達對祖先的思念,人們總會相約一家老少一齊掃墓。傳統的掃墓,當然少不了香燭冥鏹、酒、肉、鮮花等祭品,市民應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衛生,除了依照習俗掃墓和清除雜草之外,更應將祭祀用過的物品妥善收拾,尤其要確保香燭冥鏹完全熄滅之後才離開,以免因疏忽而造成火警。掃墓表達孝心的同時也應注重公德心。


清明節前後,由於掃墓的人多、祭品也多,為了保持秩序,任何人進入墳場都應嚴格遵守墳場管理者的指引,以及遵循管理人員發出的指示。另外,為了尊重先人、保持墳場的安寧,人們不應在墳場進行販賣活動(例如售賣鮮花、紙紥品等)或行乞。更重要的是,不應說出或作出冒犯生者對死者敬意的言詞或行為,例如對着別人的墓地指手劃腳、說三道四等,都是極為不尊重的。掃墓最基本要有的是一顆尊重的心。


清明節,除了表達對先人的思念情懷,也是認祖歸宗的一種祭祀。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有遠在海外的華人亦會藉此節日回鄉祭祖。澳門亦有不少孝子賢孫返回內地拜祭先人,可能基於習俗關係,人們會將祭祀後的三牲(例如燒肉、雞、魚等)祭品帶回澳門,不過,大家必須留心這樣做是違法的。根據法律規定,禁止未經申報和檢疫的動物進入澳門,包括新鮮或經煮熟的肉類、凍肉及其他肉類醃製品,例如豬肉、牛肉、雞肉、臘腸和臘肉等,違法者可被罰款五千至十萬元,而有關貨品亦會被海關扣押。所以,即使是傳統祭祖必備的燒肉,也須記得不要帶回澳門食用。


清明掃墓的習俗源遠流長、代代相傳,為的是發揚傳統中國人慎終追遠的精神。然而,行孝守禮義亦須守法。


註:(本文內容主要參考第37/2003號行政法規第6條、《對外貿易法》及第368/2006號行政長官批示的規定)

(原文刊登於2011年4月3日澳門日報法律小錦囊專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