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注意食品標籤

注意食品標籤








最近看到報導,指在台灣當地發現有若干食品與飲品被驗出受到“塑化劑”污染,且範圍越鬧越大。據了解,該等食品與飲品原先應該是放入“起雲劑”這種食品添加劑,作用是令一些液體食品看上去會比較均勻;但是,部分商人為了節省成本,竟在起雲劑內混入了若干份量的塑化劑,並讓有問題的食品在巿面上銷售,由於塑化劑大多是用於塑膠、水泥等用料,當地政府部門已進行徹底調查,且不排除有部份巿民的健康已受到影響。一直以來,不少港澳居民都喜愛台灣的食品與飲品,對於這次的台灣食品風波,巿民與老闆亦須要提高警覺!

阿美:“阿光!好口渴呀!幫我去好買d嘢飲啦!”

阿光:“咁你想買d乜嘢飲呀?”

阿美:“總之飲唔肥,又無過期就得啦!”

現今社會大部分巿民都非常注重健康,對於食品的營養成份與有否加入添加劑,亦有一定要求。例如患上腎病的人會避免進食高鹽份的食品,糖尿病患者亦會選購低糖甚至無糖的食品與飲品,此外,一些加入防腐劑的食品,不少巿民都會避免進食!

其實要提高警覺,巿民在日常生活中出外選購食品或飲品時,都已經慢慢培養除了會觀察食品與飲品有否過期,大部分巿民亦都開始留意到食品(飲品)的各種成份;而為了保障巿民對食品的資訊權,法律更要求在已預先包裝好的食品與飲品上,必須印上食品標籤,並列明食品的名稱、成份名目(包括食品的所有成份與添加劑的特定名稱)、淨重,以及有效期等資料。因此,甚麼東西將會進入我們的肚子?有害或有益?選購前只要稍加留意,都可以心中有數!

阿美:“電視有講嗰d添加劑就知?,其他嘅睇極都唔知係乜嚟!”

阿光:“不如問吓老闆啦!”

老闆(狀似無奈地):“唔通我又知咩?”

如上所述,巿民可以多留意食品標籤的內容,不過在標籤上看到的食品添加劑名稱,到底是甚麼?又有甚麼用途?如果像防腐劑之類,又或一些因傳媒報導,已有一定名堂的“黑心”成份或添加劑,例如早年的“三聚氰胺”,與最近的加入塑化劑的“起雲劑”,我們都可能會有所認識。至於其他,相信不只巿民,連老闆都未必能夠一一知曉。

事實上,巿民是不可能認識所有的食品添加劑,所以巿民要提高警覺,就要保持留意傳媒與政府部門的報導,以便了解食品安全的最新事態發展。此外,巿民在選購時亦可留意店舖出售的貨品有否所報導的添加劑名稱或近似名稱,如有疑問可向店主查詢,如果店主亦未清楚有關成份與添加劑的情況,巿民更可進一步向經濟局或衛生局了解,早日找出真相,就食得安心!

阿美:“呢杯無寫有乜成份同添加劑,安唔安全㗎?”

阿光:“睇報導無話有問題,應該得呱?”

大熱天時,不少市民,特別年青人喜歡光顧一些即叫即沖的台式飲品,原則上,如果店舖經營的業務是製造一些供僱客即時享用的食品或飲品,該等食品與飲品便無須印上食品標籤。但是,店舖仍須要憑良心經營,絕不可把有問題的材料放進食品或飲品,供巿民食用。

如上所述,我們要留意傳媒與政府部門有關食品安全的最新事態發展,所以假如真的出現有問題的食品與飲品材料,老闆便必須留意自己選用的食品材料,而同業之間也可以互相提醒。法律規定,如果有人明知選用的材料有問題仍把它放進食品或飲品中,向巿民出售,即使完全未售賣過,最高也可判監禁三年,並留“案底”,真可謂因小失大!

經營食品憑良心,眾人健康免毒侵

最近經常看到有關食品安全的報導,除了台灣的“塑化劑風波”,德國亦出現了“出血性大腸桿菌事件”,更已造成多人死亡。“黑心”食品事件陸續出籠,令到國際人心惶惶,不過,人類靠糧食來賴以生存卻又是鐵一般的事實,若有一天糧食和食水都徹底受到污染,那麽對我們的健康和生命所造成的威脅,可想而知。所以,這不再局限是個人、企業,又或國家的經濟利益問題,而是涉及全人類生命的大課題了。

(本文內容主要參閱第50/92/M號法令與第6/96/M號法律)
原文刋登於華僑報2011年6月3日澳門法律絮論專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